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0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822篇
安全科学   256篇
废物处理   92篇
环保管理   183篇
综合类   1703篇
基础理论   317篇
污染及防治   494篇
评价与监测   159篇
社会与环境   204篇
灾害及防治   9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对5台主流动态校准仪开展臭氧间接传递技术研究,对动态校准仪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及臭氧传递的线性方程等性能参数进行了实验室考察。总体而言,发生型动态校准仪和分析型动态校准仪均可用于臭氧传递工作中。分析型动态校准仪可直接进行臭氧传递,发生型动态校准仪在臭氧传递前必须进行预校准。建议至少每3个月对发生型动态校准仪进行1次臭氧传递,每6个月对分析型动态校准仪进行1次臭氧传递。  相似文献   
112.
本文首先介绍公路项目施工期环评的现实意义,之后阐述公路项目施工期环评要点,以此强化公路项目施工期环评水平及其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13.
将电气石与生物膜技术结合构建电气石强化生物膜系统处理中药废水,通过电气石调节生物膜微环境,以增强微生物代谢活性,从而提高了反应系统的处理能力。结果表明:电气石强化厌氧流化床(AFBR)反应系统经历160 d完成中药废水的启动实验,反应系统COD去除率达到87.8%,容积负荷达到5.34 kg·(m3·d)~(-1),生物膜产甲烷活性达到126.4 mL·(g·d)~(-1);电气石强化好氧流化床(FBR)反应系统统经历35 d完成启动实验后,出水COD稳定在76.5 mg·L~(-1),反应系统对应的COD去除率和容积负荷分别为90.3%和1.4 kg·(m~3·d)~(-1)。中药废水依次经AFBR和FBR处理后,出水水质满足《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6-2008)排放要求。以上结果可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4.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Slope failure is a one of major process that causes severe landform variation and environment variation, and slope failure has become a major hidden...  相似文献   
115.
针对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城市周边裸地显著增长但对其改造利用率低的问题,以山地丘陵型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为例,采用1999~2017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包括裸地在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信息,重点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裸地的时空分布及土地转移特征,并以2017年裸地为例探讨了裸地改造利用的分类分区方法。主要结论有: (1)1999~2017年,裸地在研究区最高约占6.34%(2011年),最低3.91%(1999年),年均增长率1.64%,低于同期城市不渗水面的年均增长率9.74%。空间上,裸地主要分布在460~500 m的高程范围和坡度8°以下,沿城乡过渡带、城市开发区以及新修道路两边是裸地主要分布区。(2)1999~2017年,约61.35%的裸地由耕地转化而来,23.58%来源于林地,同期又有51.88%裸地转换为耕地,24.79%转换为城市不渗水面。(3)综合裸地所处区位、地形、景观格局等因素后将2017年裸地划为社区利用型、城市绿化型、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型、都市农业型以及生态修复型5大类改造利用型,以期为研究区城市化进程中的裸地改造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6.
研究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力及资源环境效应。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2005~2012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由2 824.23 hm2减少到2 777.60 hm2,减少了46.63 hm2,占2005年石漠化面积的1.65%;石漠化程度呈现从重变轻的趋势,无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增加12.68%和3.08%,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分别减少5.11%、2.07%和5.24%。其中,稳定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大,占喀斯特面积的95.40%;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1.15%,土地利用较为稳定。恢复型石漠化区域面积占喀斯特面积的3.9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40.64%,土地利用变化剧烈。退化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小,仅占喀斯特面积的0.6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22.21%,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2)土地利用变化以园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其变化主要由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劳动力比重变化、本地务工收入变化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等4个因子驱动产生。其中,园地变化与本地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691;与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指数、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472、-9.735和-0.443。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是引起园地发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3)国家因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而施行退耕还林(草)政策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农户因脱贫致富需要而提高文化素质和调整从业行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促进石漠化治理区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型,进而共同驱动了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17.
Thermal desorption is widely used for remediation of soil contaminated with volatiles, such as solvents and distillates. In this study, a soil contaminated with semivolatil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was sampled at an interim storage point for waste PCB transformers and heated to temperatures from 300 to 600 °C in a flow of nitroge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article size on thermal desorption. Two size fractions were tested: coarse soil of 420–841 μm and fine soil with particles <250 μm. A PCB removal efficiency of 98.0 % was attained after 1 h of thermal treatment at 600 °C. The residual amount of PCBs in this soil decreased with rising thermal treatment temperature while the amount transferred to the gas phase increased up to 550 °C; at 600 °C, destruction of PCBs became more obvious. At low temperature, the thermally treated soil still had a similar PCB homologue distribution as raw soil, indicating thermal desorption as a main mechanism in removal. Dechlorination and decomposition increasingly occurred at high temperature, since shifts in average chlorination level were observed, from 3.34 in the raw soil to 2.75 in soil treated at 600 °C. Fine soil particles showed higher removal efficiency and destruction efficiency than coarse particles, suggesting that desorption from coarse particles is influenced by mass transfer.  相似文献   
118.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排放量的估算是评价流域内抗生素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抗生素排放量估算方法尚不完善。本研究以梅江流域为例,建立了适合小流域尺度的典型抗生素排放量估算方法,计算了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向不同环境相的排放量并分析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2016年梅江流域TCs排放量为8 558.1 kg,不同行政区抗生素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梅江镇受人口密度及养殖密度影响,抗生素排放量最大,高达1 224.4 kg;同时流域内不同抗生素的排放量也有所不同,其大小顺序为强力霉素(DXC)土霉素(OTC)四环素(TC)金霉素(CTC);TCs受排放源、排放途径等因素影响,以进入环境水相及土壤相为主,其中进入水相中的抗生素主要来自人类及生猪粪便,进入土壤相中的抗生素主要来自生猪及三黄鸡粪便。梅江小流域抗生素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应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该研究为我国小尺度流域目标抗生素排放量的估算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9.
Overuse of nitrogen (N) fertilizers in agriculture activities has caused severe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The lack of data at producer level hampers decision maker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fficient policies to curb excessive N-fertilizer use. In a survey of 300 farm households in the Liangzihu Lake basin, we identifi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rmers’ decisions on N-fertilizer use and application rate. Household survey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application rate in the study region is 229 kg N ha?1, which exceeds the recommended rate for maximum profit for cereal crops (maize, wheat, and rice) in China of 150–180 kg N ha?1. High N-application rate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 farmland productivity (coefficient = ?15.66, p = 0.02), a high share of off-farm income (coefficient = 27.14, p = 0.003), and a low education level of the household head (coefficient = ?10.83, p = 0.039). Neithe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or access to input markets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N-application rates.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excessive use of N in agriculture of Central China is mainly a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awareness and high share of off-farm income.  相似文献   
120.
基于2003~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省际面板数据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国际RD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熵值法客观赋权,构建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自愿参与型3种环境规制指数,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国际RD溢出的影响。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对国际RD溢出水平呈现"反N型"曲线关系,虽然类型不同,但随着环境规制强度不断提升,国际RD溢出效应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国际RD溢出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当前在长江经济带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对国际RD溢出效应的激励作用尚未完全显现。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波特假说"在开放条件下也是成立的,最后依据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